刚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两会期间 “青海法”元素出现在哪些地方?一起来看,最高法报告说。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
共有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广州、武汉、海口、厦门、宁波、北海、南京等11个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六家海事法院之一,自1984年成立以来,受理各类案件近8万件,涉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扣押船舶近2300艘。近年来,青岛海事法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努力以高水平海事审判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中国海事司法公信力
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示范区、青岛中央法务区建设。设立全国首个海事法院自贸区审判区,连续2年举办自贸青岛·海事司法创新大会。“海事司法标准供给”等多项制度作为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被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全面推广应用。在“努萨摩德卡”轮、“利莫诺”轮扣押案中,促成外方当事人达成和解,为国际海事纠纷解决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二、锚定海洋强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青岛市委海洋委联合签署《服务保障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强化府院联动机制作用,推动建立海洋法治联盟。编纂出版《海事司法文库》系列丛书,依法裁判“深蓝一号”案等海洋未来产业纠纷,为国内外企业参与海洋经济活动提供裁判指引。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打造“老船长调解室”“安澜无漾”“安海和威”“海事仲裁调解”“海枫融湾”等基层多元治理品牌。
三、守护蓝色国土,筑牢生态保护司法屏障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公开宣判全国首例因船舶碰撞导致海域污染重大责任事故罪案,推动国际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发挥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作用,构建跨区域海洋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创新“海洋碳汇”替代性环境修复机制。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治理格局,组织召开海上养殖损害赔偿纠纷研讨会,邀请最高院等18家单位共同参与,统一海上养殖损害赔偿纠纷裁判尺度。
人大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
“那次座谈会上,山东省青岛市检察院、青岛海事法院联合宁波海事法院、浙江省舟山市检察院共同签订协作机制,开启了跨区域联动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新探索。我有幸被聘为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公益诉讼专家智库成员,努力为我国沿海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技术支撑。”
为深入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探索加强跨区域公益诉讼线索移送反馈、工作会商、联合办案及生态环境修复等协作,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多领域的保护合力,共同推进海洋保护治理现代化,青岛海事法院、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和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检察院四家联合建立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2024年4月9日上午,这一协作机制启动仪式在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检察院举行。
最高法审委会专委说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刘贵祥
维护法治化营商环境,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如何改革?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刘贵祥。
《中国经营报》:下一步,人民法院如何进一步推进交叉执行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交叉执行未来会采取哪些措施?
刘贵祥:目前,推进交叉执行工作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相关制度还在不断完善,推进交叉执行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概括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三是合理配置执行资源。面对每年近千万件的首次执行案件,执行条线人案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合理配置执行资源才能更好推进执行工作。通过交叉执行,将案件提级至上级法院或者指定到执行力量较强以及具备专业领域执行优势的同级法院,或者由上级法院组织辖区法院执行力量进行集中执行,有利于执行资源的合理调配。例如,山东某中院执行一起涉及泰国籍船舶拍卖的刑事涉财执行案件中,案件涉及船舶处置,又是涉外案件,较为敏感,山东高院发现该中院处置船舶的经验不足,案件推进不力,遂将该案指定辖区某海事法院执行,充分发挥海事法院专业优势,取得了良好执行效果和法律效果。
2022年11月25日,涉案金额达123亿元的原泰国籍“诺丹娜·安德里亚”轮在京东网拍平台成功拍卖。该案系外籍走私母船首次在我国海域被罚没、拍卖,也是青岛海事法院首次执行涉 RCEP 缔约国船舶。该轮起拍价 960万元,最终以1953.6 万元成功拍卖。拍卖过程中,参与竞买人数 10 人,竞价次数达 207 次,最终溢价率高达 103%,创下当年度青岛海事法院船舶拍卖多项第一。